
時至雨水節氣,太陽的直射點也由南半球逐漸向赤道靠近了,這時的北半球,日照時數和強度都在增加,氣溫回升較快,來自海洋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,并漸漸向北挺進與冷空氣相遇,形成降雨,但降雨量級多以小雨或毛毛細雨為主。
古人說「春雨貴如油」,春天屬木,春雨的珍貴之處在于“潤木”,雨水一到,草木萌動。立春之后,地里濕氣上升為云,落地為雨;雨水之后,空氣中的濕氣會明顯增多,人體出現靜電或因干而癢的癥狀會明顯減少!但是因濕而癢的情況會大大增加。
春木應肝,因此,立春之后肝氣旺盛;肝主筋,包括血管壁、心臟瓣膜。雨水之后春木得水則活,肝氣旺盛,出現氣亢而脈不暢,那么心腦血管本來就不好的人,一定要謹防心腦出問題!。
雨水節氣養生的重點是養肝護脾。容易出現問題的部位是肩頸、眼睛、牙齒、咽喉,還有皮膚和舊恙,睡覺蓋嚴實點,要防落枕。

《黃帝內經》說“春主肝”,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,同時降雨增多,濕氣加重,濕邪易困擾脾胃。所以要注意對脾胃的養護,健脾利濕。
“雨水”節氣期間在飲食調養方面,應以調養脾胃功能為主,少吃酸味,多吃甜味,以養脾臟之氣??蛇x擇韭菜、香椿、百合、豌豆苗、茼蒿、薺菜、春筍、山藥等。
起居養生:“春捂防疾養生”雨水時節,時常倒春寒,所以要適當春捂,不要過早脫棉衣,并根據氣候變化添減衣物。這是古人根據春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養生原則,以防風寒侵襲,引發疾病。
孫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提醒,春時衣著宜“下厚上薄”,就是說,春令時節,下身應多穿一些。中醫養生諺語“寒從腳起,濕從下入”講的也是關于下體腿腳的保暖。

“太沖穴”在大腳趾縫往腳背上4厘米處,堪稱人體第一大要穴。有人把“太沖穴”比作人體的出氣筒,因為它是肝經的原穴和腧穴,是肝經的火穴,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。所以通過按揉“太沖穴”,可以把人體郁結的氣最大限度地沖出去。

“行間穴”在大腳趾和二腳趾縫上。它是一個火穴,肝屬木,木生火,如果肝火太旺,就瀉其心火。而“行間穴”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。春天肝火盛,會導致牙痛、腮幫子腫、口腔潰瘍、鼻出血、舌尖長泡等癥,這表明火已經從肝經進入到心經,多灸“行間穴”,就可以把心火從這里散出去了。

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,距脛骨前嵴1橫指,脛骨前肌上。取穴時,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,在腓骨與脛骨之間,由脛骨旁量1橫指,該處即是。足三里穴是“足陽明胃經”的主要穴位之一,可調理脾胃、通經活絡。

在小腿內側,當足內踝尖上3寸,脛骨內側緣后方;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。此穴位為肝、脾、腎三者經脈交匯處,經常按揉此穴對肝、脾、腎有保健作用。

節氣灸的好時機是:節氣當天及前后三天,春節期間有條件的朋友,記得家庭溫灸蓄養哦。
文章轉載自網絡,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。